今天早上有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
埃隆・马斯克当选《时代》杂志 “2021 年度风云人物”
杂志称: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马斯克没有房子,最近一直在抛售财产。他将卫星送入轨道,并利用太阳能服务千家万户。他驾驶着一辆自己制造的汽车,不需要汽油,也几乎不需要司机。他的手指一挥,股市就会暴涨或暴跌。
没有房子,没有房子,没有房子。
很多人似乎眼前一亮:看看,埃隆·马斯克木有房子。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没有房子,是否证明房地产并不是一项好生意呢?要不然为什么他不买房子呢?
当然,说了不买房子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很多人还是某些人的人生导师。
比如罗振宇,比如李笑来,比如古典。
不过,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反转,比如罗振宇老师。
我们来看看罗振宇老师是怎么说的?
第一句,有一年,我说我决定把房子车子全卖了,然后租房租车,我就真的这么做了。
第二句,我到香港买了腾讯的股票,涨得比北京的房子好。
第三句,在这一轮北京房价上涨之前,我又把北京的房子买回来了。
最后罗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责任你自己负,因为别人不会把他选择的所有维度的参数,都告诉你。
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行为,冒的风险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么些年,我其实也才领悟出来,不仅仅是投资,甚至很多东西都是类似的。有些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机会窗口没了就真的没了,但对于一些猛人来说,机会错过了就错过了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再找找,总是会有一些新的机会出现的。
罗振宇说,别人不会把他选择的所有维度的参数都告诉你;我倒是认为,实际上,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我们其实很容易把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习以为常。
比如投资。我会很容易认为,投资应该是人生的标配,然而,截至2021年6月份的统计数据,中国股民的数量是1.89亿人。我父母是第一代股民,对我来说,炒股似乎是一个家庭的标配。我父母,我父母的亲戚朋友,我绝大部分认识的人,都在炒股。
也许长辈们在市场上沉浮很多年,并没有赚到钱,但人是要炒股的观念却种下了一颗种子。
很多年后,我忽然理解了,我所认可的投资和他们所认为的炒股,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虽然披着同样的外衣。我父母没有教我什么投资的知识,我大部分的投资知识都是来自于工作以后自己的学习和摸索。但是他们给我种下了投(chao)资(gu)致富这个观念的种子。
再比如,我对金钱看得并不是特别重。小时候家境不错,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真的不穷。第一份工作就是公务员,大家都知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时甚至也没啥攒钱的概念,自认为这样子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也没有太大的志向,工作的时候是一分钱都没攒下来。
第一桶金纯粹就是发现了很不错的机会,死皮赖脸找家里要了一笔钱,像我这样子的人,对于财富的理解,可能天生就会和别人不太一样。也会焦虑,也会害怕错过,但害怕的大部分是错过赚钱的体验,而不是错过一大笔钱。
前段时间,汪有老师在微博上发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即改变观念的困难不在于这个观念本身,而在于这个观念嵌套着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构成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观念齿轮。
而有些观念齿轮,是很难撼动的。比如关于是否买房这一段,汪有老师就吐槽了金星老师在奇葩说关于买房的观点。
金星老师说了,年轻人买房子干什么,我都是租的,买了房子不就被框死了嘛?
吐槽非常犀利:
“年轻人不是非得买房”这片价值齿轮上,还扣着“实体经济不振缺乏投资渠道”、连着“房产学区参与分配教育资源”、“有了房产才有安全感”、“买了房出去相亲都更踏实”、“立业成家”、“户口”这一套体系。
别的问题不解决,上来直接“人不买房活得更精彩”,约等于“何不食肉糜”。
当汪有老师提了观念齿轮的时候,我就忽然明白了。
我们所持有的观念,大部分都是我们过去人生观念的产物。而我们所作出的判断,往往还隐藏着很多内隐的观念。比如,我就算扑街了,我也相信,我父母能够给我一碗饭吃,虽然可能是粗茶淡饭。比如,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所以不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比如,我本身就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这些都是我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很多重大决策,到最后,只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买单。
我怎么说,是我的事情;你怎么做,是你的事情,我们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
到最后,承担后果的,不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