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包括:
求真心理,指新闻受众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情况;
求快心理,在审美心理上,也有先睹为快的特征;
求短心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大;
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以新取胜;
求近心理,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
受众这个概念本身是属于传播学角度的,它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也就是包括但不限于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等。
并且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人,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
那么受众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呢?
引用我在问答区一位匿名题主的问题:“某年负面新闻特别多,的确让所有人加强了防范意识但是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心里负担,频频出事是否应该持续爆料?”中的回答:
关于为何国家要加大舆论管控和不公开一部分恶性案件?
首先,人们对于恶性事件是无法抱着最坏的打算的,一个是受大多数人想象力的限制,一个就是我们本质的善良在作祟,你永远无法想象到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可以做的有多过分,但他们能。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每一个信息都如实的公开和告诉大家,那么结果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每天都有大量大量的这座城市出现了什么刑事案件,那个地区又遇到了什么,人们对于信息是有一个筛选过程的,如果每天接收到的都是这样的信息,那么时间长了,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分辨也会倾向于一个坏的角度,会造成恐慌的。
显然,我们现在就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各大媒体发来的无数案件的舆论信息,看起来是这个社会乱到了每天每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女性被迫害的事情发生,实际上其实是我们选择了只看到女性被迫害经常发生,而自动忽略了别的信息。
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那些专门迫害女性的事情,而忽略了迫害男性的,还有那些非常正面的、向上的事情的消息。
这种“选择性的记住”,就是受众心理主要表现之一,体现了我们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念最一致的内容。
我们在接受和处理传播内容时,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全部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有选择地筛选并记忆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兴趣、爱好相符合的部分,把其余内容从自己的记忆中加以排除,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心理平衡。
不知道这样是否可以让大家对于从众心理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作用来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