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是指在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做出或者能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 高层次人才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品德好, “德才兼备”是新时代人才观的核心要求,也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要素,它既有崇高的理想和品格,又能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二是创新能力突出, 高层次人才往往勇于探索和解决发展问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实现我国高层次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三是前瞻性战略思维, 高层次人才能够科学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点领域指明发展方向。
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创新主体,也包括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快速成长的制度因素,以及以人文环境为核心的环境因素。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高层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
一是构建完善的高层次、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工业体系,需要一支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也需要来自大国的大量应用技术人才和工匠。 为此,应着力构建包括研究型大学、工程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内的高水平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稳步提升工程型大学整体质量,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作用。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才能实现源头技术的突破,助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从不同类型R&D活动的资金占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资金对R&D投资的占比长期稳定在5%左右,2020年刚刚达到6%,而主要技术发达国家的占比常年稳定在15%~25%。 从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执行部门结构来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公共部门占绝大多数,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偏低(2019年不到4%),远低于美英企业(约25%)和日韩企业(45%-60%)。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基础研究经费在国内R&D投资中的比重应稳步提高到15%左右,并采取综合政策逐步提高企业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
三是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格局。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要同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层次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顺利衔接。 一方面,大学和高中要联合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融合培养,提高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融合培养质量,打造未来高层次人才。 另一方面,构建科学、完善、相对稳定的高校人才选拔机制。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在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得到加强。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要更加重视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
一是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需要有效改变高层次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根据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和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的不同,建立短、中、长期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以学术贡献、工程应用、市场价值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 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但在落地和落实上仍需进一步完善。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虽然间接费用占比有所提高,人工费用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绩效工资总额管理的限制,这些激励措施向科研创新一线传导还有一定距离。 此外,从我国科研人员的薪酬结构来看,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比例低,绩效工资比例高,与欧美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薪酬结构正好相反。 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工资形成机制。
三是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层次人才成长机制。 “自古以来人才都要培养,让他们抗风浪”。理论联系实际,接受实践检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才观的重要体现。 高层次人才要在实践中成长。一方面,瞄准“四个面向”设置重大重点项目,打造创新高地,为高层次人才转移转化创新成果提供高端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动提供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向企业双向流动机制。
优化高水平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一是帮助高层次人才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在构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时,虽然有形的收入机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机制。 内在精神机制是对创新、创业、创造的兴趣和求知欲,外在精神机制是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 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抱负,惊人的创造力一定会爆发。
第二,弥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社会和文化差距。 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正确成才之路是“学而优则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而忽略了为学习者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鸿沟将会形成。 要消除这种差距,不仅要消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的歧视性待遇,还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立交桥”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纵向连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横向互通”。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表彰“优秀工程师”“大工匠”。
第三,营造“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 在全社会营造致力于学习、致力于研究、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培育成长环境,引导高层次人才转变观念,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产出,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从“课题研究”向利益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转变,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